鱼胆毒,毒在哪里 很多人想问

2021-08-19 20:14:59

鱼胆中毒

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各种各样的流言,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辨认其实 不难发现这些谣言有很多破绽。所以今天,小编照常给大家辟谣一则传了很久的流言,一起来看看。

  前一阵,@人民日报发了这样一条微博:

20190830093429_5ef8f5.jpg

  的确有相关研究表明,我国共有胆毒鱼类12种,草鱼、青鱼、鲢、鳙、鲤、鲫、团头鲂、鲮、翘嘴鲌、拟刺鳊鮈、赤眼鳟、圆口铜鱼的胆汁均具有一定的毒性。不论生吃、熟食、泡酒吞服、还是以鱼胆汁滴眼等外用手段,都会引起中毒,且中毒程度跟服用剂量正相关①。但有人指出,鱼胆剧毒是因为鲤醇,并不是微博中提到的氢氰酸、组织胺等物质。到底是不是这样呢?

  鱼胆中毒的表现

  长期以来,受传统医学典籍的影响,鱼胆可以清热、解毒、明目的说法一直很有市场。国内尤其是南方沿海农村,因吞食鱼胆而导致中毒入院的患者屡见不鲜。自1965年国内首次报道鱼胆中毒病例以来,截至2001年共有786例。

 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,研究人员发现,鱼胆中毒后,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,以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上消化道出血为主,其后累及多器官。如肝脏病变出现黄疸,谷丙转氨酶增高;肾脏病变出现少尿、无尿、急性肾功能衰竭;其他还有血压波动、皮肤黏膜出血等②。

  鱼胆中毒的临床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型。轻度中毒患者,以消化道症状为主,体征轻微,一般经对症治疗即可痊愈;中度中毒患者,除消化道症状之外,常还合并肝肾损害,但未出现功能衰竭,无需透析治疗;重度中毒患者,以肾功能衰竭为典型表现。急性肾衰不仅是鱼胆中毒中出现早且损害最严重的表现,也往往是患者就诊和死亡的主要原因。早期的预防性透析,特别是血液透析和灌柳,常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③。

  关于鱼胆毒的研究

  1991年,日本学者率先对鱼胆进行分析,认为其毒性成分是鲤醇。1992年,同济大学药学系选取草鱼鱼胆,以有机溶剂层析,而后分离提纯,经动物实验证实,草鱼鱼胆的主要毒性成分是鲤醇硫酯钠,其水解产物为鲤醇。鲤醇硫酯钠具有热稳定性,且不会被乙醇破坏,可以解释鱼胆中毒的多样性④。

  不过,也有学者认为,鱼胆汁中的氢氰酸,可以抑制40多种酶的反应,组织胺物质可以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,造成器官出血水肿,亦是鱼胆中毒的关键⑤。

  中毒表现比对

  氢氰酸属于氰化物,主要的毒理作用是解离出氰基离子,与人体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,阻止氧化酶中的三价铁还原,妨碍细胞正常呼吸。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,造成组织缺氧,使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。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、血压降低、患者呼出苦杏仁味,抢救以吸氧、亚硝酸异戊酯吸入、亚硝酸钠静注为主。而组织胺中毒则以皮肤潮红、睫膜充血、喉咙烧灼感、荨麻疹等为典型表现,通常愈后良好。如此看来,不论是临床表现还是抢救手段,氢氰酸、组织胺中毒都和鱼胆中毒患者不符。据此笔者认为,鱼胆的毒性成分应该是鲤醇硫酯钠。

  当然,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:不要相信民间偏方。70年代中期,对鱼胆的药理研究发现,某些鲤鱼科鱼类的胆汁确有镇咳、化痰、短暂的降压作用,但一来作用十分轻微,二来,鲤醇硫酯钠的中毒剂量和有效剂量十分接近,稍有不慎,即有可能危及健康⑥。想要镇咳、化痰、降压,远不如遵医嘱选择其他药物。指望鱼胆的民间偏方能起到现在医药起不到的神奇作用,是绝对不可能的。

  【参考文献】

  [1] 伍汉霖, 陈永豪. 中国胆毒鱼类的研究[J].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, 2001, 10(2): 102-108.

  [2] 胡祥仁, 陆林, 王云生, 等. 急性鱼胆中毒的临床分析及救治方法研究 (附 86 例报告)[J]. 西南国防医药, 2001, 11(3): 190-192.

  [3] 孟新科, 邓跃林. 鱼胆中毒的研究进展[J].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, 2000, 12(7): 437-438.

  [4] 石朝周, 毛宇峰, 樊启新. 鱼胆毒性成分的研究[J].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, 1992, 21(3): 168-171.

  [5] 邓跃林, 肖桂林, 金益强, 等. 鱼胆中毒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观察[J].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 2001, 21(8): 582-584.

  [6] 伍汉霖, 陈永豪. 鲤科鱼类急性胆汁中毒的动物实验研究[J]. 动物学研究, 1999, 20(6): 475-476.

(内容整理自“科普中国”、“科学辟谣平台”)

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,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,让更多人避雷谣言,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。

  • 标签: